小朋友在宁夏科技馆参观航天科普展。
袁宏彦/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王迎霞
机器人上台表演、无人驾驶汽车上路、通过VR眼镜探索虚拟世界、在3D打印工坊自己制作产品……这些科技含量满满的场景正在宁夏各地上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人们通常觉得它们很遥远,而科普正是拉近两者距离的关键环节。”北方民族大学研究员、宁夏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杨鹏斌日前告诉记者。
“十四五”以来,宁夏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全域科普,自治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实现飞跃式增长。宁夏未来将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为抓手,为地方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高
10月13日,宁夏银川市教育局发布第二批“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其中,银川市科协推荐的银川算力生态体验馆等19家单位榜上有名,体现出各科普阵地在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宁夏积极推动科普工作开展,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和《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写入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列入五年发展主要指标,把全域科普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持续不断的努力,带来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宁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69%,较2010年的1.72%翻了6倍以上。
此外,宁夏还聚焦科普资源下沉,精准服务民生。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项目覆盖全区5个地级市;12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力推动科普与产业、文化融合;组建519支超万人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全区22个县(市、区)、241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科协组织,吸引800多名“三长”进入基层科协组织兼职挂职;建成50家科技小院,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县级全覆盖的省区;推动县(市、区)将社区网格员发展为科普信息员,科普信息员人口占比在全国排名第1;联动13家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特色科普活动350余场次,辐射群众达170万余人次。
产业发展迎来科普红利
科普法明确提出支持科普创作、发展科普产业,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卫生健康、生态保护等产业融合发展。
对宁夏而言,科普产业化发展需紧密结合本地特色与需求。杨鹏斌认为,无论是葡萄酒、枸杞、肉牛等特色产业,还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
“围绕特色农业展开科普,能让从业者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围绕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宁夏枢纽建设,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不仅能提升公众对数字经济的认知,还能助力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储备力量。”杨鹏斌说。
事实上,宁夏在科普助力本地产业发展方面早已积极行动。“十四五”期间,宁夏充分发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导向作用,组织实施了示范农技协建设、科技小院建设、乡村科普信息化队伍建设、科普大篷车巡展等一系列项目。这些举措为当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科普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
多方聚力擘画科普蓝图
未来,宁夏如何推动科普工作开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主体,都需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唯有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凝聚强大合力,才能让科普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赵文象点明了科普工作的核心要义。
“首先是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普职能。”赵文象指出,科普设施、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不能完全交由市场管理或生产,需要政府加强科普的组织管理和公益性科普供给。
在赵文象看来,各级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应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联系,在各自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搭建原创科普资源平台,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创作、人人传播”的浓厚科普氛围。
“希望新修订的科普法能够成为宁夏科普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也会以此为指引,持续推动科普与产业融合、与民生结合。”赵文象表示。